百能云芯(元器件)首页 > 百能资讯 > 热点资讯 > 氮化硅陶瓷基板性能及其应用介绍

热点资讯

氮化硅陶瓷基板性能及其应用介绍

百能云芯

234

导读:

“化硅陶瓷基板的卓越性能根植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其内部以β-Si₃N₄晶相为主,互锁的长柱状晶粒交织成坚固的蜂窝状三维网络,这是其同时获得超高机械强度和出色抗热震性的根本原因。通过高温烧结工艺,赋予了材料优异的导热性、高强度、卓越的耐热性及耐化学腐蚀性。”

什么是氮化硅陶瓷基板?

氮化硅陶瓷基板是一种以氮化硅(Si₃N₄)陶瓷为核心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基板。其成分主要由硅(Si)和氮(N)原子通过强共价键构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在制备过程中,需添加少量烧结助剂(如Y₂O₃、Al₂O₃),以促进高温下致密化烧结,获得结构均匀、性能卓越的陶瓷体。它综合了高强度、高导热、优异热震稳定性及高绝缘性等突出优点,被誉为新一代功率电子封装的关键材料。




氮化硅陶瓷基板的卓越性能根植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其内部以β-Si₃N₄晶相为主,互锁的长柱状晶粒交织成坚固的蜂窝状三维网络,这是其同时获得超高机械强度和出色抗热震性的根本原因。通过高温烧结工艺,该结构得以高度致密化,不仅消除了孔隙缺陷,还赋予了材料优异的导热性、高强度、卓越的耐热性及耐化学腐蚀性。得益于这一系列综合性能,它在高功率电子器件(如IGBT和SiC模块)、电力系统及航空航天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主要用作高效散热基板和高可靠性绝缘支撑组件。


为什么使用氮化硅作为陶瓷基板?

选择氮化硅(Si₃N₄)作为高端陶瓷基板材料,是对现代电子功率密度与热管理挑战的直接回应。传统基板(如Al₂O₃、AlN)在紧凑型高功率器件产生的极端热应力与机械负载下,性能已趋近极限。

氮化硅的卓越性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综合性能平衡:


卓越的机械可靠性: 其高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使其在剧烈的快速热循环中也能保持结构完整,几乎无开裂或失效风险,这对于不允许停机的应用(如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牵引电机驱动IGBT模块)至关重要。


优异的热性能: 兼具良好的导热性与极低的热膨胀系数,能高效散逸热量并与芯片材料(如SiC)保持热膨胀匹配,极大降低了热应力。


稳定的电学性能: 在射频(RF)等高频应用中,它能支持精密复杂的细线电路,并保持稳定的介电常数,确保信号传输的完整性。


这种对热、机械、电气性能的完美平衡,是任何传统陶瓷材料都难以匹敌的,使氮化硅成为高可靠性功率电子和先进射频电路的首选平台。


氮化硅简介

氮化硅(化学式:Si₃N₄)是由硅原子与氮原子通过强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先进陶瓷材料。其分子结构虽简洁,却可形成复杂而稳定的晶体排列,赋予该材料优异的综合性能。


氮化硅晶体结构

氮化硅主要存在两种晶相:α相和β相,二者均属六方晶系,但在原子堆叠方式和晶格参数上存在差异,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性能特点。


β相氮化硅(β-Si₃N₄)

为该材料中最常见的热力学稳定相。其结构可描述为由[SiN₄]四面体构成的三维网络,每个氮原子被三个硅原子共享,形成沿c轴延伸的孔道。晶胞参数通常约为 a = b = 0.760~0.766 nm,c = 0.291 nm(注:原描述“八面体结构”和“1.491 nm”参数有误,已修正)。该结构具有较高的对称性,有助于提升材料的断裂韧性和热震稳定性。


α相氮化硅(α-Si₃N₄)

其结构可视为β相的一种畸变变体,原子排列对称性较低,沿c轴方向的堆叠顺序有所不同。晶胞参数一般为 a = b = 0.775 nm,c = 0.562 nm(注:原“0.3855 nm”和“1.07 nm”参数有误,已根据典型值调整)。α相通常在低温或特定合成条件下形成,在高温下可转变为β相,常见于烧结前的原料粉末中。

两种晶型的结构差异直接影响氮化硅陶瓷的烧结行为、力学性能及热学性质,进而关系到其在电子、陶瓷及高温部件等领域的应用。


氮化硅材料特性

氮化硅材料特性,使其用途非常广泛:


特性
参数
密度
~3.2 g/cm³
导热系数
15–90 W/(m·K)
熔点
约 1900°C(实际发生分解)
弯曲强度
600–1000 MPa
硬度 (维氏硬度, Vickers Hardness)
1400–1600 HV
介电强度
>10 kV/mm
热膨胀系数 
~3.2 x 10⁻⁶/K
摩擦系数 
0.02-0.08
磨损率
10⁻⁷ mm³/(N·m)
体积电阻率
10¹⁴-10¹⁶ Ω·cm
介电常数
8-9

氮化硅通常不会像传统材料那样“熔化”,而是在高温(通常约 1900°C)下分解,这种分解而非真正的熔点,在共价键陶瓷中很常见。


氮化硅的替代材料

尽管氮化硅(Si₃N₄)在热学、机械和绝缘性能方面表现卓越,并广泛用于高可靠性应用,但它并非唯一可选的高性能陶瓷材料。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以下几种材料常被用作替代方案:


氮化铝(AlN)

呈灰白色,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通常 ≥ 170 W/(m·K)],适用于高功率电子散热场合。但其断裂韧性较低,机械强度较差,在承受高机械应力时不如氮化硅可靠。


氧化铝(Al₂O₃)

成本较低且电绝缘性能良好,因此应用广泛。但其抗弯强度低、韧性较差,抗热震性能远不如氮化硅,通常用于对机械和热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


碳化硅(SiC)

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高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适用于极端恶劣和腐蚀性环境。但其电绝缘性能较差,成本较高,在某些应用中不如氮化硅适用。


氮化硅基板的特性

导热性导热系数约为 80–90 W/(m·K),显著优于氧化铝,可有效提升散热性能。例如,在电动汽车功率模块中采用氮化硅基板,可使芯片温度降低超过 30%,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与可靠性。

机械强度三点弯曲强度可达 800 MPa 以上,约为氧化铝陶瓷的三倍。实测表明,0.32 mm 厚基板可承受 400 N 压力而不破裂,表现出极高的机械可靠性。

热稳定性工作温度范围宽广(-50°C 至 800°C),热膨胀系数低(约 3.2 × 10⁻⁶/°C),与硅、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匹配良好,大幅减少热应力。某高速列车牵引逆变器应用案例显示,采用氮化硅基板后,因热循环导致的故障率下降 67%。

绝缘性能体积电阻率 > 10¹⁴ Ω·cm,介电击穿强度 ≥ 20 kV/mm,满足高电压 IGBT 模块对绝缘材料的严苛要求。


氮化硅陶瓷基板的制备主要包括反应烧结法和热压烧结法两种主流技术路线,其在工艺原理和产品特性上具有显著差异。


1. 反应烧结法(Reaction-Bonded Silicon Nitride, RBSN)

该方法首先将硅粉或硅与氮化硅的混合粉末通过干压、等静压或注塑等方式成型,之后在1150–1200°C的氮气氛中进行预氮化处理,使坯体获得一定强度。预氮化后的素坯可进行机械加工,以获得精确的形状与尺寸。随后在1350–1450°C下进行长达18–36小时的主氮化过程,使硅完全转化为氮化硅。该方法最大优点是烧结过程中体积变化极小,产品尺寸精度高,体积稳定性优异,适合制备复杂形状部件。


2. 热压烧结法(Hot-Pressed Silicon Nitride, HPSN)

该工艺将高纯氮化硅粉与烧结助剂(如MgO、Al₂O₃、Y₂O₃、MgF₂等)均匀混合后置于石墨模具中,在高温(通常1600–1700°C)和高压(≥20 MPa)条件下同时进行加压与烧结。热压工艺有效促进了致密化进程,所制备的氮化硅陶瓷通常具有更高的密度、更强的力学性能和更优异的热传导性。但其设备复杂、成本较高,且更适于制备简单几何形状的制品。


两种方法比较


性能
反应烧结 Si3N4 
热压 Si3N4 
抗热震性
良好
优异 
抗热应力性
良好
优异 
尺寸加工精度 
优异 
耐磨性 
优异
优异
耐腐蚀性 
优异
优异 


氮化硅陶瓷基板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多个高技术领域成为关键材料,其主要应用包括:

功率电子用于制造 IGBT 模块、MOSFET 基板、整流桥等,具有高导热、高绝缘和高可靠性。

汽车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逆变器、发动机传感器及制动控制模块,支持高功率密度和严苛环境运行。

航空航天:用于雷达系统、飞行控制电子设备及轻量化结构支架,满足高耐温、抗振及可靠性要求。

半导体封装:作为高频元件(如射频芯片、激光器)的散热器和电路载体,兼顾优良介电性能和热管理。

可再生能源:应用于风力发电变流器和光伏逆变器的功率模块,提升系统效率与使用寿命。


氮化硅陶瓷基板 vs 碳化硅陶瓷基板

关于氮化硅与碳化硅两者都是先进陶瓷,但它们在性能和应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特性
氮化硅 (Si₃N₄)
碳化硅 (SiC)
晶体结构
主要为六方晶系 (α & β 相)
3C-SiC, 4H-SiC, 6H-SiC (多种晶型)
化学分子式 
Si₃N₄
SiC
导热系数
80–90 W/(m·K)
高达 200 W/(m·K)
机械强度
很高 (弯曲强度高达 1,000 MPa)
高 (600–800 MPa)
断裂韧性 
优异 (6–10 MPa·m¹/²)
中等 (3–5 MPa·m¹/²)
密度
~3.2 g/cm³
~3.1 g/cm³
热膨胀系数 
~3.2 × 10⁻⁶/°C
~4.0 × 10⁻⁶/°C
硬度 
维氏硬度 ~15 GPa
维氏硬度 ~22–28 GPa
电绝缘性 
优异
半导体特性 (Semi-conductive)
抗氧化性
在 1,200°C 以下稳定
稳定,但在 800°C 以上会氧化
耐磨性 
非常好
优异
耐腐蚀性 
卓越
高,但在碱中会降解
抗冲击性 
高抗热震性
抗热震性较差
可加工性 
困难,但优于 SiC
非常困难
成本
中等至高
常见用途
基板、轴承、航空航天、汽车、功率模块
热交换器、机械密封件、装甲、半导体器件
SiC 在导热性方面领先,但 Si₃N₄ 凭借更好的抗热震性,在承受剧烈温度变化的热管理应用中表现更可靠。
Si₃N₄ 具有更高的断裂韧性和抗冲击鲁棒性。
电学作用: Si₃N₄ 绝缘性能好;SiC 具有半导体特性,主要用于功率电子。
Si₃N₄ 加工性稍好,更适合精密应用。
SiC 适用于苛刻、高摩擦环境;Si₃N₄ 因其强度、绝缘性和韧性的结合而在需要这些综合性能的环境中更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