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能云芯(元器件)首页 > 百能资讯 > 热点资讯 > 英特尔公布 18A 制程细节:背面供电技术成亮点
百能云芯
205
“业界首创的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更是成为焦点”
在半导体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制程工艺的进步一直是推动行业前行的关键力量。近日,英特尔正式公布了其备受瞩目的18A制程的诸多细节,其中背面供电技术尤为引人注目,为半导体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思路。英特尔18A制程采用了先进的RibbonFET环绕栅极晶体管(GAA)技术。这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FinFET技术,实现了重大飞跃。RibbonFET通过垂直堆叠带状沟道设计,达成了三维电流控制。这一改进带来了诸多优势,驱动电流增强了20%,晶体管开关速度提升了15%,同时漏电现象也大幅减少。例如,标准的Arm核心子模块在低压状态下,得益于RibbonFET技术,性能提升了18%,功耗降低了38%。其改进的栅极静电特性使得单位封装的宽度更高,单位封装的寄生电容更小,灵活性也更高。此外,RibbonFET还通过不同的带宽度和多种阈值电压(Vt)类型,提供了高度的可调谐性,为芯片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英特尔公布了其下一代Xeon处理器Clearwater Forest的详细信息。该处理器基于Intel 18A制程工艺,采用了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BSPDN),将电源传输路径与信号传输路径分离,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并保持低电压降。这一技术改善了标准单元利用率5-10%,并在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高达4%。与此同时,台积电也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其A16工艺,该工艺同样将引入背面供电技术——超级电源轨(SPR)解决方案。
而此次英特尔18A制程的另一大创新——业界首创的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更是成为焦点。随着晶体管密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混合信号和电源布线方式会造成严重拥塞,进而降低芯片性能。PowerVia技术创新性地将电源网络转移至晶圆背面。这一举措带来了诸多好处,首先,降低了电阻损耗,幅度高达30%。其次,释放了芯片正面原本用于电源布线的空间,这些空间可用于信号布线,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密度。从数据来看,PowerVia技术可将密度和单元利用率提高5%至10%,平台电压降低30%,频率增益达6%。测试结果显示,该技术使芯片区域标准单元利用率超过90%。并且,与正面功率设计相比,其固有电阻(IR)下降大大降低,还能减少电阻供电下降,从而使ISO功率性能提高高达4%。在工业应用中,PowerVia技术减少的红外线降落、改善的信号路由,以及更佳的前端单元利用率,有助于大幅降低耗电量。
在实际性能表现上,英特尔18A制程成绩斐然。与上一代Intel 3制程相比,每瓦性能提升了15%,芯片密度增加了30%。在面向高性能计算的优化下,Intel 18A不仅支持低电压(<0.65V),也支持高电压(大于1.1V),电压越高则主频、性能和功耗越高。在相同功耗水平下,相比Intel 3,Intel 18A性能可提高18%-25%;在相同频率下,Intel 18A功耗可降低36%-38%。从芯片的面积缩放和利用率来看,以标准的Arm核心为例,Intel 18A相比Intel 3带来了最高39%的密度提升(平均约30%),同时利用率相比Intel 3也提升了约6.5个百分点。得益于背面供电技术,单元能源利用率提高8-10%,最坏情况下的固有电阻(IR)下降降低了10倍。此外,Intel 18A还改善了互连RC(电阻和电容组成的电路结构)并降低通孔电阻,相比Intel 3制程,在M0/M3/M6层的标准互联通孔电阻分别降低了24%、30%和49%,M40-M42则降低了12%,M80-M84也降低了13%。
英特尔18A制程的推出,无疑在半导体领域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先进的技术不仅为英特尔自身的产品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参考。在未来,随着18A制程的大规模应用,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各类电子产品中看到性能、功耗等方面更出色的表现。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客服。